编者按:2012年以来,广西民族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俯拾岁月荣光,回眸十年发展历程,艺术学院扎根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盟,形成了“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三性合一的鲜明办学特色,栉风沐雨,硕果累累。展望未来,学院发展将继续不忘初心,恪守使命,勇毅前行。
开拓创新谋发展,丹心励耘育英才
这是接续奋斗的十年。忆往昔,相思湖畔恩师言传身教诲人不倦,万千学子理想放飞相思湖。20世纪90年代末,广西民族学院成立了公共艺术教研室、文学院艺术教研室。21世纪初期,为挖掘和弘扬各少数民族艺术,展示各民族灿烂文化,培养民族艺术工作者,广西民族学院于2002年7月,筹办成立了艺术系,下设音乐表演教研室、艺术设计教研室。2003年7月,正式更名为艺术学院。2014年3月,在学校学科建设整体规划的要求下,原有的播音主持艺术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划转到传媒学院,艺术学院重回传统的音乐、舞蹈、美术与设计教育教学与研究领域。
学院以艺馨楼为主体办公、教学场地,下设艺术学院实验教学中心、美术与设计系、音乐系、舞蹈系、公共艺术教学部。行政、教学场地面积近2万平方米,包括专业音乐厅、展览厅、琴房实训室、舞蹈实训室、数字影音录音实验室、数字三维技术实验室、金属工艺实验室、码丝网制版印刷实验室、信息模型与虚拟仿真实验室、现代陶艺技术实验室和“红色文化艺术中心”研习基地等教学实训场地。设有民族民间美术创作研究所、民族音乐表演研究所、民族音乐创作研究所、西南少数民族建筑及装饰艺术研究所、书法文化研究所等多个研究机构。
经过几代艺院师生的努力,原本如稚子般的艺术学院,如今已成长为一个“大学院”。现有在校生1875人,拥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教职工80余人,专任教师62人,其中高级职称19人,博士学位教师4人,在读博士6人。学科发展取得稳步进步,开设有音乐表演、音乐学、舞蹈学、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美术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7个本科专业,“音乐表演”“环境设计”两个专业获批自治区一流专业。拥有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硕士点1个,开设音乐和艺术设计2个领域(6个专业方向),艺术史与现代艺术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1个。
光阴荏苒,春华秋实,艺术学院坚持以民族艺术教育为目标,以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为己任,10年间,从这里走出3000余名学子。他们满怀壮志,牢记“厚德博学、和而不同”的校训,扬起事业的风帆,开启新的征程,在祖国各地各行各业努力拼搏,涌现出了花青燕、朱国铭、于晓菲、李怡颉、黄海东、吴梦澄、杨亚龙等一批优秀校友。他们当中不乏行业精英、成绩卓越的优秀学者、甘为人梯的教育工作者,还有无数在各自岗位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普通劳动者,他们为国家建设、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党建引领促发展,踔厉奋发谱新篇
这是砥砺前行的十年。十年来,艺术学院党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认真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深刻领会“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学院党委政治核心作用,将党建工作与“教、学、展、演”相结合,紧扣“三全育人”总体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荣获学校“三全育人”品牌建设项目、最佳案例、“课程思政”相关立项13个,学院党委被评为学校“先进院级党组织”。2017年、2019年、2020年、2021年学院绩效考核被评为一等。学院全面推进“党建引领+艺术护航”育人模式,立德树人落实落地,取得明显成效。十年来,学院荣获学校先进院级党组织,高校五星级党组织,五四红旗团委,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永远跟党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广西舞台优秀艺术作品展演优秀组织奖等各级各类奖项近80余项。
教学展演结硕果,专业提升促成长
这是蓬勃发展的十年。十年来,学院坚持深耕教学,“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教促改”教学模式取得成效,学科竞赛成绩优异。荣获自治区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得国家民委教改项目2项,自治区教学改革项目10项。累计组织师生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国庆70周年北京天安门广场“壮美广西”彩车游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心连心”艺术团慰问演出,中央电视台、广西电视台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各级各类重大展演活动100余次。学科竞赛成绩优异,多次荣获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赛区一等奖、自治区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等。
十年来,学院教师承担了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国家民委科研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广西高等学校千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育计划等科研项目8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部委级项目4项,自治区级项目10项,厅局级项目27项,横向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25部,发表科研论文150余篇,其中中文期刊核心30篇;教师创作作品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0余次,在重要期刊发表创作作品50余项,发明专利8项。
对外交流展风采,校企合作创未来
这是合作共赢的十年。峥嵘岁月,与国同梦;擘画宏猷,再谱华章。学院坚持“内引外联”,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依托学校作为多学科综合性大学及其地缘优势,充分吸收少数民族以及东盟各国艺术精华,拓展国内外院校合作领域,开展合作办学、科研和交流访问等活动。搭建对外交流平台,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与多家文化机构、设计公司建立人才培养合作关系。
十年来,学院与泰国、印尼有关高校联合举办艺术教学实践工作坊项目,学院组织艺术团赴泰国、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和孔子学院访问演出,承办第三届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论坛之“中国-东盟高校艺术人才培养”艺术分论坛,与泰国、越南等国学者专家共同探讨艺术人才的培养;赴泰国玛哈沙拉坎大学举办首届中泰联合毕业作品及艺术展的开幕仪式,受邀参加“中国-印度尼西亚建筑艺术设计联合实践工作营”学术实践活动;与区内外高校共同举办艺术设计卓越人才培养竞赛项目、专场交流音乐会、广西设计周、创新创业艺市集等活动。加入广西建筑装饰协会高校专业委员会,成为首批理事单位;与广西风景园林学会、广西东盟设计论坛、防城港市政府等部门、机构合作,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实践活动中,取得良好效果。
时光荏苒不虚度,砥砺奋进十余载;数尽风流看今朝,脚踏实地闯未来。新起点、新征程、新挑战,艺术学院师生将继续秉承艺院人发奋图强、敢于拼搏,踔厉奋进的精神,努力培养德艺双馨的时代文艺人才,为把学院建设成区域内特色鲜明的艺术学院不懈奋斗,为建设现代化高水平大学、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编辑:黄芸芸 校对:李海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