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通讯社报道】10月23日下午,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的“中国区域国别学共同体”成立大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召开,广西民族大学作为“中国区域国别学共同体”发起单位在科技楼205会议室以视频形式参会,校长谢尚果代表我校发言。成立大会后,我校召开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第二次工作会议。

“中国区域国别学共同体”成立大会现场

广西民族大学校长谢尚果教授发言
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王定华教授致欢迎辞。王定华表示,在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之际,各发起单位相聚北京或相会云端,共商中国区域国别学未来发展,恰逢其时,意义重大。王定华指出,中国区域国别学共同体不仅是输入国家战略的载体,也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平台,更是服务社会发展的智库和贡献中国方案的窗口。共同体要整合区域国别学学科资源,促进更多人才投身于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为新时代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的伟大事业中。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于洪君致辞表示,中国区域国别学共同体成立大会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推进区域国别学研究,要把区域级研究、国际级研究和全球体系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把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方面研究探讨结合起来;把学科建设同研究队伍建设、合作机制体制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服务于本校本队伍的学术发展、队伍建设同服务于国家整体外交有机结合起来。
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刘伟教授表示,中国区域国别学学科的设立和发展,对中国共产党向全党、全国、全世界昭示新时代中国进入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心任务的历史时期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中国区域国别学共同体的成立从国家政策层面、学校和学者的个体层面烘托“老问题、新学科”的重要性以及对时代的理解和把握。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谭方正表示,区域国别学发展的三大标志性事件,即区域国别学成为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区域国别学研究被纳入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建构和高校智库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四位一体工作格局、各大高校相继成立区域国别学院或研究院。“中国区域国别学共同体”,是代表荣誉、责任、情感、命运的共同体,要树立远大目标和彰显人类价值。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贾鹏表示,高质量推进高校国别和区域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要心怀国之大者,加强整体性谋划;要引导高校立足学科、区位、语言等比较优势,重视智库建设质量,切实强化协同公关。设立区域国别学是国家所需、高校所盼,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要更好地把握世界大势和时代脉搏,更好地回答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在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研讨会上,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宁琦教授等等高校领导和专家学者分别发言,交流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参会人员一致认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倡议成立的“中国区域国别学共同体”是深入了解世界发展的规律、响应国家在新时代重大战略需求的平台,体现了高校的社会责任担当,反映了新学科建设的内在要求,为跨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开辟了重要途径。

广西民族大学会场
谢尚果在发言时指出,广西民族大学区域国别研究起步早、基础好,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数十年来,学校在开拓和夯实东南亚语言文化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涵盖语言学、民族学、法学、教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东盟学学科群,成绩卓著。东盟研究中心获批教育部首批区域国别研究基地之一、东盟国家政治文化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获批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中国-东盟研究中心获批广西首批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广西民族大学在建设和发展区域国别学上具有学科优势、语言优势和地理优势,学校将进一步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共同体精神,共建东盟特色的区域国别学学科体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推进中国-东盟区域国别学的研究和中国东盟治理人才的培养,为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在我校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第二次工作会议上,谢尚果对建设和发展我校区域国别学提出三点要求,一要继续发挥我校在区域国别学中的东盟特色,全力推进我校区域国别学的发展;二要找准我校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的突破口,凝练我校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的研究方向;三要抓住机会,升级我校东盟研究的机构,为区域国别学学科发展提供有效支持。(编辑:韦金华 校对:黄芸芸)